鄉村休閑旅游是以鄉村的自然與人文客體為吸引物,依托鄉村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及文化等資源,在傳統鄉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休閑、度假、娛樂、康體與會務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目前,我國鄉村旅游處于蓬勃發展階段,鄉村休閑旅游的形式也表現多樣化,稱之為新業態類型。
鄉村休閑旅游的形勢發展迅猛。全球在近幾年內已進入了休閑大潮,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更不例外。
國內中層階層的崛起系鄉村休閑旅游的中堅力量;
國務院及各部委多次下發文件推促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
傳統的硬質資源景區已不再被人們寵愛,近兩年有明顯下滑態勢;
教育部門考慮學期放春假,讓孩子放假,從而帶動家庭休閑旅游;
全國一些重要行業產能過剩,需要拉動內需發展,未來更看好鄉村與鄉村休閑旅游市場;
現在供給側改革正在向鄉村產業推進,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正是時候。
鄉村休閑旅游也正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內容,全域旅游離不開鄉村休閑旅游的大發展。
鄉村休閑旅游由最初的“一村一品”業態發展到近幾年的美麗鄉村建設,各地都在積極推進。本著以人為本、并重民意,城鄉一體、統籌發展,規劃先行、梯度推進,生態優先、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大原則,與城鄉一體的統籌方針指導鄉村(休閑旅游)建設,應該說鄉村休閑旅游對未來的鄉村發展影響很大。從國家層面到各階層都在關注鄉村的發展,城市人去鄉村休閑旅游甚至度假,已成為時尚及生活需求。
以農家樂為切入點,鄉村旅游、旅游扶貧正風生水起。據統計,“十二五”以來,全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總數達1000萬。2015年全國旅游總收入達4.13萬億元,完成旅游投資10072億元,同比增長42%。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莊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從業人員2800萬,占農村勞動力的6.9%。國家旅游局預測,未來3年,我國旅游直接投資累計將超過3萬億元,并將帶動15萬億元以上的綜合投資。據可查數據,2010年農業部、國家旅游局正式開展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至今已評定出520家。
各地都在大力推進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有個體形式,有中小企業形式,有混合制形式。具體表現為鄉村村落形式、田園園區形式、景區形式、農家樂等形式。其業態主要可以歸納為:農家休閑型、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型、村寨與古鎮型、農業生產體驗型、鄉村休閑度假型、農業科普教育型、體驗運動型、康樂型、鄉村商務會所型。目前,我國也涌現出一些知名的鄉村休閑旅游點,如江西的婺源、河南的重渡溝、陜西的梁家河、浙江莫干山、北京的長城腳下“國際村”等。
鄉村休閑旅游的元素非常多,包括山水自然及田園風光、古村古街與古建筑、農耕用器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民間小吃、民居、鄉村風水文化、民間娛樂文化、民間遺產文化、農業勞作過程與農業生產過程等等。特別是近兩年比較火爆的鄉村“民宿“業態更是突顯其鄉村休閑功能。
鄉村休閑也必須圍繞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深挖各要素來做。怎么留住人?留住人的神,留住人的胃,留住人的腿,留住人的伴;讓人有回憶,有回味,有回頭的感念,有回鄉、思鄉、懷鄉的深刻體會,而不是過去的粗糙經營方式,更不能走傳統景區(點)式的經營方式;鄉村休閑游必須有回頭客,否則很難持續經營。新鄉村休閑還要圍繞“鄉、野、奇、特、俗、老、優”做文章。
要以鄉土氣息為主題,不要溶入太多的城市風味。

要有鄉村曠野感,不能搞過于現代教條化的建設。

要有奇特的東西吸引人,如體驗的奇特感、吃的味道奇特、玩的新奇。

要有與別人不同的東西,一個鄉村休閑產品必須有自己的獨特亮點。

要有民俗風味。

要保留傳統的東西,即老祖宗傳承的文明及藝術。

要有環境優越及優雅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