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概況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起步比較早,質量比較高,其農業產業競爭力在世界上高居第六位。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臺灣農業受到競爭和擠壓,開始步入明顯的停滯和萎縮時期。針對農業困境,臺灣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和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按照綜合發展思路,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逐步擴大農業經營范圍,積極發展包括旅游休閑農業和農業運輸業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服務業。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臺灣開始推廣以觀光、休閑、采摘為主要內容的觀光農園。臺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柵推行“ 觀光茶園”計劃,標志著政府部門正式開始輔導休閑農業。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著力推行“農業+旅游業”性質的休閑農業。1990年臺灣農委會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力度。1992年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編印相關指導教材,成立相關團體,此后,臺灣觀光休閑農業開始蓬勃發展。

頭城農場
臺灣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農業觀光旅游與鄉村休閑產業的范圍相當廣泛,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上規模的農耕田園、漁業風情、森林旅游、鄉野畜牧活動內容,還有別具特色的農耕教育、生態保育、民宿體驗、鄉土民俗等休閑活動項目。歷經多年的發展和完善,臺灣休閑觀光農業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景象。
截至2015年底,臺灣觀光休閑農業已發展休閑農場近1300家,提供了近20多萬個就業崗位。觀光休閑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觀光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經營發展形態,顯示了農業轉型為旅游服務業的美好前景,它對突破農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民收入及繁榮農村社會,都有重要意義。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的主要思路是利用農業及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將鄉村變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種功能的生活空間,滿足現代人對休閑生活日益擴大的需求。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的經營類型多種多樣,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寓農于教,收益頗豐,令人感嘆,觀光休閑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主題代表。
臺灣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臺灣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極為重視,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處,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機構,從上到下形成了休閑農業管理和輔導體系。臺灣觀光休閑農業由“農委會”主管,“觀光局”和“經建會”協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發展及經營行為。經“農委會”核準的休閑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并由“農委會”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支持休閑農場的不斷發展。
臺灣在完善休閑農業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主要有:①1990年代初由“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明確了休閑農業區的一些基本條件(如實施主體、面積、經營內容等);②2001年又出臺了“國民旅游卡”消費政策,設立國民休閑消費特約店,不僅鼓勵和支持把公務活動安排到休閑觀光農業,還把公務員的年休假制度與到休閑觀光農業消費結合起來;③規定休閑觀光農場作為中小學生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基地,有計劃安排中小學生到休閑農場學習和體驗生活,對促進國民的旅游消費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有效地推動作用。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保證了休閑農業產業的可操作性。各休閑農業企業依照法律規定從事生產運作,避免了無序的盲目開發,一定程序上保證了其盈利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游客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

游客在指導下制作掃把(枕頭山休閑農業區)
為了加強對休閑農業的指導、服務和管理,臺灣于1998年成立了“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協會是由休閑農業從業者組成的人民團體,是聯結產、官、學界的橋梁,兼負著休閑農業發展的使命。協會接受“農委會”委托,致力于休閑農業的法規制定、資源整合、資訊傳遞、產業輔導、行銷推廣、環境保護及農村文化的發揚等工作,從而促進休閑農業產業化,提升休閑農業競爭力,擴大農村就業機會。同時肩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對整個休閑農業產業的規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臺灣休閑觀光農業已達到近1300家,但經過“農委會”準設許可的只有507家。“農委會”與協會合作推動休閑農業的檢查和評證,并頒發認證標志。“農委會”規定,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景點,需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對獲得評審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認定掛牌經營,并提供資助經費,用于相關設施的配套建設。臺灣對休閑農業發展既持鼓勵支持態度,又強調法制管理,使企業依法經營。這樣做既保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又限制和制約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閑農業的名義,進行超范圍建設和經營,有力地保證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
臺灣較重視對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區企業則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營銷網絡。通過網絡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了若指掌”。臺灣休閑農業網站內容豐富,促銷手段也較為多樣化,在機場、車站設置統一識別標志的旅游服務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線、景點;利用國際互聯網開展旅游宣傳和電子商務;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編印“臺灣休閑農場”觀光旅游地圖,各景區點都有自己編印的主題特色宣傳畫冊。

枕頭山休閑農場特色燭光野宴——花果野食
臺灣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啟示
1/發展觀光休閑農業要堅持以下原則
要有利于本地區農業發展,有利于本地區農業的轉型升級,有利于農業與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結合,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
要堅持科學合理規劃,引入國內外休閑農業的最新概念,規劃與設計休閑農業產業,應用各種學科指導休閑農業發展;
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避免對當地自然景觀、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確保休閑觀光農業的持續發展;
要保護當地資源條件,農村各類資源是構成休閑觀光農業的基本條件,在開發中應因地制宜地利用;
要重視休閑觀光農業特色與創新,避免雷同,無法形成個性特色;
要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推進相結合,營造田園城市,把休閑農業作為城市的緩沖和有效補充。
2/經營觀光休閑農場要解決七個問題
在臺灣香格里拉生態休閑農場,我們聽取了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關于觀光休閑農業產業分析和多元發展的授課,讓我們深受啟發。觀光休閑農場經營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各個環節的統籌把握,借鑒臺灣的休閑農場經營經驗,我們在經營觀光休閑農場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七個問題:
1要有科學合理規劃。
經營觀光休閑農場不能盲目擴張,要有科學規劃和戰略目標,穩健安排投資,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2要有產業支撐。
沒有產業支撐,沒有形成產業鏈,就沒有長久的生命力,經營就難以為繼;
3要體現“農”字。
經營觀光休閑農場務必要以“農”為根本,單靠“休閑”,沒有“農業”,休閑農業做不起來;
4要有特色。
經營觀光休閑農場一定要有特色、亮點或創意,否則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一個很深的感觸便是,臺灣農業具有心和腦的意識,“心”是對土地對環境的熱愛,“腦”是用文化、用創意去改變傳統的農業。不管從各種展會設計、包裝設計上,還是背景墻上等文案上,都明顯的體現出臺灣農業的獨特性,感受到其領先的世界水平;
5要有好的經營模式。
確定好的經營模式,可以使觀光休閑農場少走彎路少碰壁,可以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
6要有文化底蘊。
有文化才有內涵,才能為觀光休閑農場注入持久活力,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7要帶動農民致富。
觀光休閑農場要構建與當地農民的和諧關系、要帶動周邊農民致富,才能做大做強企業。


綠世界生態農場
3/發展觀光休閑農業要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
沒有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景觀就無法成為觀光休閑農業。臺灣公布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列出規劃休閑農業區必須要有“豐富之田園及自然景觀”和一定的面積,以“無礙自然文化景觀為原則”,對住宿設施、建筑物設計等均有規定。
臺灣休閑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因此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于自己的創意,將農莊比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客人可以明顯感受莊主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追求。這些限制都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觀光休閑農場有一個美好寧靜的田園景色,使游客身心安寧,融入自然。因此,保護好自然環境和景觀是我們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首要條件,在規劃設置觀光休閑農業時,應以不得妨礙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為前提。
4/發展觀光休閑農業要完善管理服務體系
臺灣休閑農場所到之地處處環境整潔、衛生干凈、安全設施到位,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觀光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游結合的觀光、游覽、度假、體驗的形式,游客面對面地感受農村文化和風俗。所以,作為一種休閑度假,必須對環境、接待、服務提出相應的要求,如環境整潔、居住干凈、餐飲衛生、安全方便、基本設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員自身的健康、禮儀和素質,讓游客在農村里既享受到規范服務又感受到賓館所沒有的家庭式溫馨,因而能夠充分放松,盡情休息。因此,經營觀光休閑農場要在管理服務上下大功夫,提高觀光休閑農業層次,這也是經營觀光休閑農場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