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江蘇省農委召開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總結2015年及“十二五”農業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分析當前農業形勢,研究“十三五”發展思路,并對2016年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
明確“十三五”江蘇現代農業發展指導思想
“十三五”是江蘇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重要囑托的關鍵時期。會議提出全省農經農業部門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咬定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力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全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著力打造創新型農業、開放型農業、質量品牌、加工流通、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六個強省。
明確“十三五”江蘇現代農業發展主攻方向
力爭到2020年在總體上達到省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目標要求,初步形成“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努力推動“五個主攻”:
主攻綜合產能提升
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但必須鞏固和提升產能,確保口糧自給。加強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快推進以種業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積極發展智能農業,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實現 “生產不滑坡、產能再提高”。到2020年,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0%,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
主攻競爭能力增強
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強化科技創新,強化品牌創建,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結構向中高端發展,使農產品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求,形成品質安全、適銷對路、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向規模經營要效益,推進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以上,人均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9萬元,“三品一標”總數超過1.8萬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2: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達到50%。
主攻發展空間拓展
主動迎接國際化新挑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出口農產品支柱產業培育、農產品國際貿易促進、農業引資引智引技和農業“走出去”為重點,加快構建江蘇開放型農業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充滿活力的經營體系、多元穩定的合作市場體系、健全到位的服務體系,努力打造農產品進出口大省、“一帶一路”農業走出去示范省。到2020年,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5%以上。
主攻綠色可持續發展
更加凸顯農業的綠色功能,以綠色擴展農業增值新空間,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推進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拓展農業生態休閑功能,促進資源集約、環境優化。到2020年,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農業生產、生態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主攻體制機制創新
破除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深化農村改革,著力補齊農業短板,大力推進主體協同、產業融合、區域統籌,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破解現代農業建設缺人、缺錢、缺地的矛盾,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增強農民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能力,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