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起點之高前所未有,挑戰之大前所未有,任務之重前所未有,要堅持不懈地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上多下功夫,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努力在國際競爭中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農產品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但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大宗農產品進口擋不住、高端農產品市場不對路、優勢產品出不去,出現“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現象;另一方面,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三種糧食畝均生產成本年均增長12.2%,畝均收益年均減少8.3%。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產品競爭力不強,這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軟肋。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边@是對當前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具體到農業上,必須走數量和質量、效益兼顧的路子,推進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

提升農業競爭力,必須全力打造農產品的金牌質量。全面小康的農業,一定是質量安全水平高的農業?!笆濉睍r期,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繼續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推進農業標準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提升農業競爭力,必須全力推進農業比較效益提高。要縱向延伸產業鏈、價值鏈,賦予農業更豐富的發展空間,賦予農民更廣闊的創造空間,要橫向拓展產業的多種功能,打造“功能農業”,讓農民在農業的全產業和多功能中分享不同環節的收益。同時,全面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將更多現代要素引入農業。

提升農業競爭力,其根本驅動力是創新發展。當前,創新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我國創新能力依然不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比發達國家要低不少,重要品種、關鍵技術的瓶頸制約尚未突破。破解新形勢下發展動力不足問題,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笆濉逼陂g,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依靠科技、依靠人才、運用裝備,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強化現代種業、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生產設施、生態環保等關鍵性技術研發攻關,重點突破一批類似雜交稻、黃淮海鹽堿地治理、雜交玉米、地膜覆蓋、溫室大棚、禽流感疫苗等世界領先、對農業有革命性影響的重大品種和技術。
當前,我們正處在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爬坡期。爬坡不同于走平地,其一在于過程更為艱難。這樣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我們使出力、咬住勁、撐得住、扛得起。其二在于前景更為寬廣。爬坡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也是一個嬗變上揚的態勢,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依靠科技的強大驅動力,現代農業的瑰麗未來就會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