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黨中央著眼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十三五”期間要牢牢堅持這一主線,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
非轉不可、不轉不行,農業發展已經到了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十三五”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陣痛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在加快轉型升級,作為國內經濟的基礎,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更為迫切。除了適應農產品供需關系變化的新形勢,農業在保供給的同時要保增收,還要著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這些年農業發展成就巨大,但確實也付出了很大代價,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面對產業升級、資源環境、農民增收、財政支出以及國際競爭等多重壓力,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統籌生產和生態協調發展,堅定不移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連年豐收、庫存充裕,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奠定基礎贏得空間。我國農業創造了連年豐收的偉大奇跡,大宗農產品庫存充裕,人民群眾衣食住行問題基本解決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充足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作為保障,有精力、有能力、有空間騰出手來進行結構調整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了。需要強調的是,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對農業發展中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過去在溫飽沒有解決、生存吃飯還成問題的年代,搞圍湖造田,甚至毀林開荒,是那個年代解決吃飯這一頭等大事必須付出的代價。而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問題積累程度都到了必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
轉變觀念、狠下功夫,準確把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轉方式先轉觀念,過去更多追求產量的供給觀念,過多依靠物質要素投入的生產觀念,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觀念,“就農業論農業”的狹隘觀念,以及“關起門”來搞農業的封閉觀念,都必須改變。要大力推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綜合效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農業發展等。當前,最急迫的就是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等。“十三五”期間,要更加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力爭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凡是改革,必經陣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必然要在發展思路、技術體系、政策支持、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無疑是一場革命,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我們緊緊抓住轉方式這條主線,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和瓶頸制約,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智慧和勇氣去落實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各項措施,中國農業必能成功度過轉變發展方式的陣痛期,實現鳳凰涅槃、華麗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