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放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出位置,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推動現代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進一步提高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重大意義的認識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農業保供給、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新階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汲取傳統農業精華,傳承農耕文明,迫切需要繼承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須在汲取傳統農業精華和借鑒國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運用高新技術、科學管理、現代裝備等現代文明成果改造傳統農業。
破解發展難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依然滯后,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農業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不盡匹配,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種養業結合不緊、循環不暢,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融合不夠。受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應對農業發展新挑戰,必須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綠水青山良性循環。
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農作物是綠色生命,農業生產本身就是固碳過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屏障”。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將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態,不僅是農業發展理念的創新,也是相關政策、制度、技術的創新,將為農業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有利于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有利于促進種養加銷游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協調。
二、認真總結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成就
近年來,我們適應新形勢,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建立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制度框架,進一步強化了規劃引導,實施了一批重點工程,初步構建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探索推廣了一批技術模式。
三、突出重點、加強協調,全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邁上新臺階
新時期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總的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首要任務,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任務:
(一)堅持統籌兼顧,優化產業結構;
(二)堅持減量優先,推進農業清潔生產;
(三)堅持循環利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四)堅持用養結合,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五)堅持開發保護并重,推進農業資源養護。
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各級農業部門要增強主體意識,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要因地制宜細化實化各項目標任務,加強與發改、財政、環保等部門溝通,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加強政策創設,加快形成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補貼制度,創新投資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參與建設。繼續強化試點省、示范市、縣、村、場建設,以新型經營主體為載體,建設一批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信息技術與生態循環農業各環節融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地膜農作物秸稈回收加工、有機肥生產等服務,鼓勵規模經營主體采用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及時總結宣傳推介好做法、好經驗,通過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農民樹立生態循環發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