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受邀出席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 “互聯網+現代農業——科技與產業創新高峰論壇”,并在主論壇做主旨發言。本次論壇由北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富通公司承辦。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我有雙重身份,其中一個身份,也是本來的身份,是一個農業經濟和政策研究人員。作為農業經濟政策的研究人員,關注更多的是宏觀經濟問題和農業政策問題,但是我想今天在座的除了農業相關的省市政府領導部門之外,絕大部分是關心農業企業如何發展的企業家。從企業、政府的角度,對農業問題或者我們整個會議主題的考察,還是不太一樣的。
從宏觀的層面來講,農業發展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這個挑戰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勞動力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對國家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我國糧食產量11年連增,但是糧食進口也是11年連增,所有農產品國內市場的價格都高于國際市場,所有的農產品都是凈進口,對國家是一個挑戰,但是對在座的企業界人士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我上周在延慶的世界馬鈴薯大會上做了一個報告,對面臨的挑戰稍微展開論述,其中之一就談到中國對糧食的需求每年大概以2%左右的速度增加,大會主席大衛·湯姆森做評述時說:“柯先生所說的挑戰在我們很多西方國家覺得是夢寐以求的機會,因為有需求,企業才有機會?!彼?,對一個國家來說,如何平衡供求關系是一個挑戰,但是對企業來說就是一個機遇。
現在的經濟跟以往的增速有關,很多企業有起有伏,但是農業企業就整體而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為什么?因為人口不斷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不斷增加,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工業不斷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是每天都在增加的。這跟很多其他行業,諸如房地產、電子產品、汽車等是不一樣的。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之內,這種趨勢不可扭轉,并且增長的速度比較快,既是數量的需求,也是質量的需求,還有安全的要求等等都在不斷提高,所以對農業企業、農業就業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宏觀機遇,但是能不能抓住機遇,這取決于每一個企業創新的能力及對市場的把握等等。
接下來,我想從技術層面來談談未來農業的發展。剛才主持人介紹了我是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這是我的另外一個身份。做為中國農業大學的校長,除了關心一點宏觀問題,我當然更關心從科技層面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這里面涉及太多科技問題的研究。但是,我覺得未來的現代農業發展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科技是值得特別關注的,這就是生命科學、工程科學和信息科學,要說成“化”的話,就是生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
1.生命科學潛力極大
現在無論是作物還是動物,品種是一個問題。然而,很多問題是可以通過現代的生物手段非常好地解決,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抗蟲、抗旱的問題,很多科學家研究抗旱問題,如果把玉米里面有一些抗旱品種的基因找到,通過生物工程使玉米抗旱的性能更強,每年將大量減少損失。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還有抗鹽堿等。我們中國農業大學的科學家在玉米的研究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正在產業化的過程中。熟悉玉米研究的人都知道,現在沒有雜交玉米是不行的,但是雜交玉米的育種一定要花大量的人工去雄,我們的科學家通過一種生物技術,研發出一種新的產品,讓玉米能夠雄性不育,就不用在雜交育種的時候剪穗了,這個穗長出來就是不育的,每年創造的價值非常大。
2.機械化逐漸增加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農業勞動力的成本不斷增加。這個成本的增加,跟化肥農藥不一樣(化肥農藥的價格變化是跟石油價格相關,石油價格漲它就漲,石油價格跌它就跌)。勞動力價格的增長是不斷增加的、是剛性的,只能增不能減。而農村勞動力的價格是由什么定的?是由外出務工的工資水平來定的,因為外出務工的工資水平不斷增加,近五、六年已經翻了一番,這使得農產品的勞動成本不斷增加,推動著農產品價格的增漲,農產品價格增漲后就缺乏價格競爭力,到了什么程度?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廣西的甘蔗,甘蔗收割的成本已經占到市場價格的30%左右,摘棉花的成本已經占到棉花價格的40%左右,這對農業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比方棉花,有個教授在河南做棉花研究,后來我看了說不要在河南做棉花研究了,河南的棉花面積是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再過幾年就找不到種棉花的了,為什么?因為耗費的勞動力太多,沒有辦法實現機械化。但是新疆這些年棉花增長非常快,十年前只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30%,現在已經60%,為什么?因為新疆可以大面積地實行機械化,通過機械化來減少勞動力。河北、河南、山東的棉花產量十年前占全國的40%以上,現在不到15%-20%左右,還在繼續下降,因為是沒有辦法機械化。但是他們種什么了?種的是玉米,玉米大面積增加,因為玉米比較好實行機械化,小麥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現在機械化的過程會逐漸增加,我們在考慮產業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機械化生產。
3.信息化,即“互聯網+”
“互聯網+”是一個非常新的技術領域,在農業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應該說是方興未艾,我覺得對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1)對生產者來說,信息技術應用非常廣泛。中國農業大學在很多地方都用了一些技術,比較好一點的是在南方養蝦養蟹的魚塘,通過物聯網技術,自動地給魚塘加氧(水的容氧量要低于一定程度,魚、蝦會死掉。以前是人工增氧的辦法。)。還有現代化的畜牧養殖場、現代化的設施園藝等等,光、溫度、濕度等的控制都可以用互聯網技術來實現。所以,信息化對生產領域,無論是種植業還是畜牧業有很大發展潛力。
(2)信息技術對經營企業非常重要。經營企業現在通過互聯網技術,在很多方面,無論從生產資料的供給還是農產品的銷售,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比方說在生產資料的環節,農民買種子、買化肥是很大的問題,經常有假種子、假化肥,現在很苦惱的事情是農民買種的時候不知道可靠性如何,但如果通過互聯網就很簡單了,互聯網基本上是可追溯的。比如,生產種子的企業通過互聯網來銷售種子,那直接就可以追溯,非常好。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可以避免假種子管制上的很多問題。當然,化肥農藥也有類似的情況。農產品的銷售也是同樣的,現在的產品很多存在質量安全問題在沒有互聯網支持下的產品,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就必須經過很多手,即便是在很多批發市場建立蔬菜農藥殘留的檢測,配備很多儀器,可以檢測出來,但是再往前追溯就成了問題。為什么?它再往上線就斷了,無跡可查。但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就可以實現全程追溯。
當然,案例還有很多,再如有一些年輕的創業者、二十幾歲的大學生到農村去把鄉村的土特產收集起來,過去一家一戶很分散的土特產是沒有規模效益的,但是收集起來,通過網上進行銷售就非常好很有市場潛力。
(3)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比如網購,但其實不僅僅是網購。國外有些研究機構通過網絡研究消費者的采購習慣,從而研究消費者的飲食結構,然后將企業產品與消費者的健康情況聯系起來,這個經營思路非常好。比如中國農業大學計劃實行一卡通,每天有兩萬學生就餐,就餐打卡,把食品攝入情況跟學生身體的健康指標通過大數據可以連接起來。類似這樣的大數據應用,未來的消費者將可以更好地進行健康食品消費。
今天的主題“互聯網+”很重要,因為是一個很新的領域,有很多方面、很大潛力值得在座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們結合,一起研究發掘,通過這個促進現代農業不斷發展,真正地平衡產需供求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企業也一定能夠不斷發展。
我就說這些,不一定準確,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

| 主持人點評: |
感謝柯校長的精彩演講,我想我們在座的領導、專家、企業家很多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中國農業大學有一個網站叫曲辰網,因為繁體的“農”字就是由曲辰構成的,這個“辰”就是北辰的辰,是代表北極星的意思,我想它的寓意是定位和方向,“曲”就是歌曲的曲,代表的是節奏和韻律,我想意味著我們做農業必須定位準、方向明、有節奏、有韻律。 在這樣一個相對浮躁的年代,急于求成的人是很難做好農業的,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加快了農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節奏和步伐,但是我想我們不應該被它打亂陣腳,更不應該迷失方向。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新常態,我們農業企業應該走一條怎樣的創新發展之路,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