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第八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2018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新路徑探索論壇”專題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原巡視員黃延信作了《農村資源要素整合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主題報告,強調應盤活農村資源,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生產發展,其本意是大力發展農業。堅持“二十字”方針,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排在首位,所以產業興旺概念的提出從出發點就遠遠超出農業的概念。特別是在農村區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要因地制宜,統籌各要素、各資源綜合發展,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產業振興的主體。
產業振興的主體從農業角度來看是農民,實現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必須要引入新的市場主體。因為從農業生產經營來看,農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滿足了自身的發展需求,但是從產業融合的角度來看,小農戶單純的農業生產經營是遠不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如二三產業、一三產業融合,需要統籌考慮土地、原材料、資金、技術、產品、市場等因素,并充分整合資源。

(圖片:新華網)
從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來看,新主體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就是農村經濟組織。不同于傳統的集體經濟組織,在這里指的是改制以后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如股份經濟合作社和經濟合作社。2016年中央37號文件提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特別提出在經濟發達的鄉村、城鄉村、城中村等要抓緊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工作任務是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股份合作。
第二類主體就是引入外部資本,如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等。這也是順應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外部資本的優勢就是對市場要素、資源要素擁有更加完備的信息,加之外部資本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所以引入外部資本勢在必行。但是就目前的發展形式來看,外部資本面臨的問題還很多。從政策角度來看,以前不鼓勵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尤其是不鼓勵外部資本長時間、大面積租用農民土地,所以我國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政策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引進外部資本之后,需要結合本地資源,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才能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更好。如貴州六盤水地區的三變改革,首先是對當地所有的資源,再產權信息的基礎之上進行了量化改革,使得政府的各項資金變成集體資產。六盤水政府積極鼓勵企業以資金入股,農民以土地入股,集體以資金入股,最終達到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者充分結合,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獲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2016年中央37號文件還提到了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這一政策的提出,為成員持有股份進行了量化。尤其是在政策頒布之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保護不嚴格等問題嚴重,侵蝕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基礎,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勢在必行。但是該政策明確提出,凡是沒有明確主體的財政撥款,全部歸資產所在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同時允許成員持有股份。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一直鼓勵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承擔政府的投資項目,把政府的資金變成集體資產,進而變成成員股金,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地方發展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問題。中央明確鼓勵農民利用土地經營權,發展產業化經營,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整合問題。對土地承包權,中央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從權責關系、產權關系的角度來看,最大程度的保護了農民的權益,這就為農民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提供了可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講話時也提出要著力發展集體經濟,資本、勞動力、扶貧資金等都可以入股變成集體資金,豐富農民入股的形式。

綜上,農村資源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單靠小農戶是不行的,必須要引入新的市場主體,一是組織,二是外部資本。要通過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完善權能,積極探索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在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點帶面,抓住重點,大力發展農民的股份合作,以更好更快的實現農村資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規劃咨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田園綜合體規劃、農業(旅)綜合體規劃、國家農業公園、農業嘉年華規劃、農業產業集群規劃、農村一二三融合規劃、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規劃
座 機:010-62335590
晉老師:13021107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