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設立“中國品牌日”的請示》,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的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農業部也將今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
為落實國務院決定,營造品牌發展良好環境,推動品牌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資委、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共同舉辦“中國品牌日”活動。首個“中國品牌日”的主題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開啟自主品牌發展新時代”。
農業部等各部門和國務院親自高調抓品牌,說明在國家政府層面上,對品牌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對該個“品牌日”這個新名詞必須認識到位,快速跟上。

早在4月15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未來三年互聯網+農業的理念將深入人心,品牌農業將是農業企業未來努力的方向。

“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盎ヂ摼W+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 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品牌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就目前而言,互聯網+的業態改革浪潮已經掀起。互聯網+集市=淘寶,互聯網+交通=快的滴滴,互聯網+銀行=支付寶,那么互聯網+農業+品牌等于什么?互聯網的便捷、快速、可追溯等種種特性,不僅可以作用于農產品營銷、流通環節,也可以應用于農業生產、裝備水平機械化,還可以運用到農業品牌的整合塑造提升上來。

第一,打造互聯網品牌農業,應做好品牌的“加法”。新業態品牌的打造,應當是更新換代,不是全部揚棄,是傳承利用,不是另立門戶,依托互聯網平臺,做大蛋糕,打造出品牌農業的升級版是當前階段的可行性目標。
這就要求我們對原有農業品牌進行資源整合,以產地、保鮮時間、投放市場等框架進行分類梳理,打包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尤其注意的是,在農業土壤監測、水文大氣等資源條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環境近似度評價,為農業品牌的運營擴大提供參考。
第二,打造互聯網品牌農業,應做好農業的“減法”。近年國家一系列新的土地政策和農業扶持政策的出臺,無疑釋放出了農業改革的利好信號。特色農業品牌的打造,應當是農業各個環節運轉的高效率,是農業傳統產銷主體的高素質,是農業信息服務的高智能,這里主要是減出一個精簡高效。

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的深入推進,使原有農民轉型升級、集聚成團,為互聯網品牌農業的打造提供了初步的主體,同時,農業融資政策正吸引更多互聯網精英人士創辦農 業公司,正促使更多互聯網企業投資農業發展,正推動更多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向互聯網進軍,從而最終優化農業發展鏈條。
此外,“互聯網+農業”也有利于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

智慧農業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智能設備價格的大幅下降,特別是智能設備在農業上的應用,使傳統的農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進入了以科技、信息等新技術為主要特點 的智慧農業發展階段。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對農業信息數據進行多層次分析,并將分析指令與各種控制設備進行聯動完成農業生產、管理,不僅可以解決農 業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問題,而且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準化、數字化、可控化。

精細農業
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裝備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精細農業”,已成為發達國家面向21世紀的現代知識農業的重要生產方式?;ヂ摼W、物聯網、大數據等指導農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借助天氣、土壤、水資源、市場環境、市場需求等數據信息,在育種、栽培、施肥、灌溉等多個環節按照嚴 格的標準進行,既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也促成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投入產出率。
比如,基于傳感器形成系統的生態體系,將農田、畜牧養殖場、水產養殖基地等生產單位連接在一起,可對其間不同主體、用途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循環關系進行系統、精密運算,實現生產管理環節的精準灌溉、施肥、施藥等。

高效農業
互聯網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可以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滲透、融合發展,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可以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實現對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再造;可以使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

綠色農業
綠色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所在?!盎ヂ摼W+農業”可以形成集保護生態、發展生產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解決 我國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痛點。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系統改造傳統農業生產,可以對農業發展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管理,實現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投入產出精準管理、生產高效節能、產品綠色安全優質。
借助互聯網,還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綠色與安全”。
從國家層面宣布設立“中國品牌日”究竟為何?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就開始進入品牌消費時代。早在2015年,我國人均GDP便已達到7924美元。
另一方面,品牌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核心體現。由此可見設立“中國品牌日”不僅能優化經濟質量,更是“中國制造”走出去的必經之路。

之所以設立這個日子,就是要大力宣傳知名自主品牌,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另外,首次以官方身份而且是國務院級別提出設立“中國品牌日”,標志著“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設立“中國品牌日”,農企機遇何在?
1.餐桌上的食品危機呼喚品牌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近年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吧:
從雞肉里吃進了抗生素,從白酒里喝進了塑化劑,從豬肉中吃進了瘦肉精,從大米里吃進了石蠟,從面粉里吃進了增白劑,從火腿里吃進了敵敵畏,從咸鴨蛋里吃進了蘇丹紅,從腐竹里吃進了吊白塊,從牛奶中喝進了三聚氰胺。

中國人的廚房餐桌開始令人不安,美食王國有點變味,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
怎么辦?根本性的辦法這就是走趨高營銷之路,做品牌!
恰逢消費需求升級,做價值做品牌已經成為企業、社會和消費者的共同訴求,做價值做品牌必將成為有偉大志向企業唯一的正道和出路。
2.品牌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抓手
各行各業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入,具體到農業企業應該怎么做呢?
一是由追求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提升:
我國糧食實現了“十三連增”,農業整體和最突出的問題是產量嚴重過剩。農業的稀缺性、個性化和高端化產品,正好與供給側結構改革相對接,與特色農產品產地多為貧困地區而產品卻是生態的、自然有機的情況相適應,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抓手。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到延安調研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打好農業結構調整“組合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突出創新、綠色、可持續。積極探索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農業特色產業競爭力提升和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新路徑。
農產品中的稀缺性、個性化和高端化正好與升級了的消費需求想對接相適應,這是正在升級的市場,是品牌產品的廣闊天地。
二是在產業價值鏈上升級,向高附加值的兩端或者全產業鏈發展:

一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決定了獲利能力的大小和在全產業鏈中的地位。產業“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從附加價值角度看產業就像一條微笑嘴型的曲線,中間 低,兩端高。微笑曲線中間是制造,附加值最低;左邊是研發、設計,屬于全球性的競爭,難度最大,是最容易成功壟斷的關鍵環節;右邊是品牌和營銷,是掌控用戶的,是利潤的直接源頭。
3.中國品牌農產品市場巨大,全世界絕無僅有
糧油蔬菜水果禽蛋奶,人人需要,天天食用,反復購買,是十足的快速消費品,是蘊育大品牌的天然大市場。
中國沒有小市場。我們每天炒菜使用的醬油,全國每年有500萬噸的消費量,被兩千多家廠家分食,平均每個企業還不到2500噸。其中消費者認為最好的品牌,提及率才剛剛超過10%,就是這家企業一年銷售高達70個億,非常驚人。比醬油市場分散的市場比比皆是。
在這個大市場里,每一個品類都足以養活起世界級的大企業,甚至在每個區域市場里,每一個品類市場都大到可以培養出區域知名品牌,使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4.做品牌不僅是為當下銷量,更為企業更大的作為
從品牌對銷量作用的角度看,品牌由兩個階段構成。
第一個階段,為品牌形成階段。這時品牌對銷量的作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做品牌,是以產品為開端的。一開始所謂的“品牌”其實是沒有任何影響力,它是依靠產品在市場上的良好表現,一點一點形成市場聲譽,不斷把消費者的好感積累到品牌上。當然,這種聲譽、形象是當初企業主對品牌準確定位、精心設計的,當今市場的飽和程度已經沒有瞎蒙就能成功的機會了。
這樣做下來,品牌和產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品牌形成的產品差異化對銷售的促進作用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到后期才漸漸強大起來。

第二個階段,為品牌反哺市場階段。產品品牌在市場上已經叫響,品牌的正價值和正形象已經積累了足夠高的程度,此時,企業利用市場對該品牌的美譽推出新產品,為新產品罩上光環,使新產品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這時的品牌對同一品牌下新推出產品的銷量能夠產生明顯的促進作用,就像生物界的反哺現象。企業投入減少,促進銷售依然明顯。做品牌有一個很大的目的就在這里。
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這樣說:
國務院把5月10號,定為我們國家品牌日,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個決策。因為實際上,現在我們整個的消費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品牌消費,多元消費,個性消費盛行。所以說我們實際上面臨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這個任務就是實現轉型。從原來傳統經濟的模式轉向品牌經濟,打造品牌經濟。這樣得話就必須要重視品牌。所以把這個日子定為國家品牌日,能夠有利于整個國家的人感受到品牌戰略的價值,品牌戰略的意義。

在中國打造品牌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打造我們的農業品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以農立國,品牌強國。農業如果上去了,我們的這些農村這些經濟上去了,我們三農的問題就解決了,我們整個國家最關鍵的問題就解決了。
那么打造農業品牌,目前的情況是我們相對來講,我們的品牌的狀況不是太好,或者說品牌化的底子不是太好。比如說品牌化需要我們的相對的規?;蜆藴驶鄬€比較弱。但是我們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我們國家物產豐富,文化非常多樣,非常具有中國特色,而這些是打造品牌的非常好的基礎。如果把這些集中起來,以品牌的方式來呈現,我相信我們的農業能上更上一層樓?,F在我們特別是在國際市場競爭環境當中,我們大部分原材料出口的方式,我希望接下去,能夠把品牌戰略做起來,頂層設計做起來,把我們農業的這個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協同推出去,推出去之后以品牌的方式與全球競爭市場對話,我們贏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當今時代,是一個品牌爭雄、品牌制勝的時代。從飲料到電器,從服裝到手機,從洗發水到領潔劑,我們被品牌包圍著。幾乎沒有一個產品不去包裝沒有品牌地在市場上裸奔,幾乎沒有一個品類不成為大企業大品牌的必爭之地??墒?,長期以來,無數農產品有品類無品類,無數農產品以自然狀態生存,沒有規模,沒有標準,與現代商業不接軌。
問題就是機會,落后是動力!現在,技術在升級,競爭在升級,消費在升級,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崛起和融入世界經濟,是農產品品牌大量誕生戰略機遇,也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戰略機遇。中國農產品品牌必將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而走向世界!中國農業品牌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