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快常州市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以構筑“主體小循環、片區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為重點,科學合理地選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清潔化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在總結過去試點示范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以解決一定區域范圍內農業生產、生態循環突出問題為導向,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產業基礎,真正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本文提出今后常州市將重點發展“三大類型”生態循環農業的15種模式。
一、主體小循環類型
(一)種養一體化模式
模式特色:針對周邊配套農田、山地、果林或茶園充足的養殖場,采用種養結合,對養殖糞便通過固液分離,固體部分做堆肥,液體經過氧化塘處理后的肥水澆灌農田,實現資源化利用和糞便污水“零排放”。根據作物種類和肥料用量,建設田間肥水或堆肥儲存池,將肥水、堆肥等有機肥源進行分區儲存,方便施用,解決有機肥施用季節性問題。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氧化塘設施、污水泵、固液分離機、肥水的貯存設施、輸送設備、田間利用管網與配套設施等。
(二)“種-養-沼”結合模式
模式特色:對畜禽糞便通過固液分離,固體部分做成有機肥,液體部分通過沼氣發酵處理,并將沼液通過膜濃縮凈化分離后,水質達到生產用水標準,供養殖場循環使用,得到濃縮液進一步加工成商品液態肥,并制作不同作物的專用肥,實現資源化利用和糞便污水“零排放”。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污水收集和預處理池、厭氧發酵池、好氧處理池、多級物凈化塘、消毒池、膜生物反應池等設施,以及污水泵、固液分離機、曝氣裝置等配套設備。
(三)“三改兩分再利用”模式
模式特色:針對原有的畜禽養殖場,改水沖清糞或人工干清糞為漏縫地板下刮糞板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改明溝排污為暗道排污,采取固液分離、雨污分離等措施,畜禽糞便經高溫堆肥后生產有機肥,養殖污水經過氧化塘等處理后澆灌農田。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改造雨污分離管道系統,購置機械清糞設備、固液分離設備、固體糞便強制通風好氧堆肥系統、污水氧化塘處理貯存設施、肥水輸送和農田利用設施等。
(四)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模式
模式特色:采取“種糧+養豬”相結合家庭農場生產方式,養豬產生的豬糞尿在田間發酵池內曝氧發酵,發酵后的豬糞尿作為糧食作物(水稻為主)的“基肥”或“分蘗肥”,通過淌、噴灌的形式就近還田,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豬場(含棚舍,輔助用房),配以現代化的通風、降溫和糞尿收集利用設施,設置田間發酵池、農田利用設施、肥水輸送、污水泵等配套設施和設備。
(五)水產生態養殖模式
模式特色:通過構建高效凈化濕地生態群落及濕地多效種養模式,創建克藻屏障及人工生態過濾膜系統等工程措施,采用曝氣復氧、沉淀、水生動植物凈化、微生物分解、基質吸附過濾等多種技術手段,對養殖池塘生產尾水進行逐級凈化,使總氮、總磷、氨氮、COD等污染物有效去除,達到池塘養殖水安全排放標準。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建設集約化養殖池塘,池塘尾水一級、二級、三級凈化系統;種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設計表面流人工濕地、生態浮床;水產生態養殖的節水設備和設施等。
(六)種植業清潔生產模式
模式特色:采用農田節水、節肥、節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實行輪作、間作、套作等農作制度,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技術;使用有機肥和種植綠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化肥減量增效;利用綠色生態防控技術,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等,實現化學農藥減量控害。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節水、節肥、節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示范,有機肥和綠肥應用技術示范,綠色生態防控技術及其設備,大棚設施與水肥一體化設備等。
常州市生態循環農業重點發展模式
二、片區中循環類型
(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聯合模式
模式特色:聚焦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以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堅持“政府支持、片區統籌、市場運作、因地制宜”的方式,采用農牧結合、農漁結合、生態種養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立有機肥加工廠,實行企業化運營,構建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利益共享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聯合模式。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選擇市場運作主體,制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補貼政策;畜禽養殖場糞污暫存設施,糞污轉運設備,肥水利用設施;農作物秸稈原料收集、轉運、粉碎等設施與設備;有機肥生產加工成套設施設備等。
(二)農業高效節水模式
模式特色:示范推廣以微噴灌、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高效節水技術,糧食生產功能區重點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和灌區配套改造,旱作農業生產區重點發展田間集雨、灌排設施建設和旱作保墑等技術,生態畜禽養殖場重點推廣畜禽自動飲水、污水處理回用等節水技術。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微噴灌、管道輸水等設備,水肥一體化的配套設施,排灌溝渠系統、渠道防滲、田間集雨、土地平整等田間工程,生態養殖的節水設備和設施等。
(三)稻田生態種養模式
模式特色:在水網稻田、冬閑田資源豐富的優勢區域,開展稻-鴨、稻-蛙、稻-魚等稻田生態種養技術推廣與應用,有效控制稻田病蟲草害,確保糧食安全,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灌排渠系、溝坑工程、稻田整治、“三防”(防逃、防蟲、防害)設施等田間工程,鴨、蛙、魚等動物的育肥、暫養、越冬等配套池塘或溫室車間、檢測室等土建工程,及用于產品質量檢測、捕撈、加工、用水用電等方面的儀器設備。
(四)化肥農藥雙控減量模式
模式特色: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化肥農藥雙控減量。開展水稻化肥減量增效試點,施用控釋或緩釋肥,推廣配方施肥,施用商品有機肥和沼液等有機養分替代部分化肥。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應用,推行殺蟲燈誘殺技術,推行性引誘劑誘殺技術,推行道路和溝渠邊種植香根草,利用其對螟蟲的誘集效應進行誘殺,減少螟蟲的危害,從而達到控害蟲保天敵、保生態的目的。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緩釋肥、配方施肥、商品有機肥等技術示范,性引誘劑產品引進和技術示范,香根草的道路和溝渠種植等田間工程,殺蟲燈等綠色防控設備與設施等。
(五)生態休閑農業模式
模式特色:對休閑農莊餐飲服務中的廚房廢棄物進行粉碎發酵,產生的沼液和沼渣作為肥料用于果樹、蔬菜等農作物生產,或施于農莊周邊的園林植物進行景觀美化,產生的沼氣用于廚房燃料,實現休閑農莊內部的資源利用最大化和零排放、零污染。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厭氧發酵裝置、沼氣池及儲氣袋、沼液或肥水的貯存設施、輸送設備、田間利用管網與配套設施等。
常州市生態循環農業重點發展模式
三、區域大循環類型
(一)養殖密集區廢棄物集中處理模式
模式特色:對固體糞便采用“糞車轉運-機械攪拌-堆制腐熟-粉碎-有機肥”的處理工藝,提高肥料附加值。對養殖污水采用養殖場污水暫存-吸糞車收集轉運-固液分離-高效生物處理-肥水貯存-農田利用的處理工藝,提高處理效率,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養殖場糞污暫存設施、糞污轉運設備、有機肥生產設施、污水高效生物處理和肥水利用設施等。
(二)秸稈資源化模式
重點發展農作物秸稈資源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3種秸稈綜合利用模式,促進秸稈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開發利用。
1. 秸稈肥料化
模式特色:對農作物秸稈采取直接還田、腐熟還田、堆肥還田等技術,實現肥料化利用;采取秸稈與農產品加工剩余物等廢棄物混合堆漚發酵技術生產有機肥。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秸稈還田機械、腐熟菌劑,以及原料收集、轉運、粉碎、烘干、翻拋、包裝等有機肥生產加工成套設施設備等。
2. 秸稈基料化
模式特色:以秸稈等農副資源為主要原料,合理搭配牛糞、麥麩、豆餅等氮源,生產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一定營養的有機固體物料,用于生產食用菌等。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基質原料制備車間、基質生產和儲存車間、菌棚等,以及原料粉碎、菌種制備、滅菌、接種等機械設備等。
3. 秸稈燃料化
模式特色: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生產顆粒、塊狀、棒狀等成型燃料,或者轉化為清潔可燃氣體,為生產生活提供優質能源。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原料堆場、燃料生產加工車間、燃氣輸送管道系統等設施,粉碎、成型機械和儲氣、除塵、計量、專用爐具等設備。
(三)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模式
模式特色:建立“統一收集、集中處理、保險聯動”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機制,養殖場建設相應容積的冷庫(冷柜),死亡生豬直接存放冷庫(冷柜),由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收集后集中處理,保險公司憑處理中心憑證給予理賠。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智能化收集點、專用收集車、干化爐、處理中心用房與場地及配套設施等
(四)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模式
模式特色:將廢棄的農藥包裝瓶、桶、罐、袋等器具定點回收、分類,并統一進行規范化處置。按照“生產經營主體參與、市場主體回收、鄉鎮屬地管理、公共財政扶持、專業機構處置”的運行體系,開展區(市)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和集中處置工作,從而減少對周邊水體、土壤和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專用收集車、儲存農藥包裝專用箱、專用農藥標簽、處置中心場地及配套設施等;落實回收運輸主體和處置單位;做好回收倉儲選址。
農業規劃咨詢:鄉村振興示范區規劃、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特色農產品品牌規劃、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農村一二三融合發展示范園/示范區、鄉村體系/村莊、農民豐收節策劃落地、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等。
聯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