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況】●奉賢作為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之一,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把鄉村振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三農”作為優質稀缺資源,努力探索走出一條國際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新路。
●策劃規劃引領,持續強化制度供給。在奉賢區2035總規指導下,堅持先策劃后規劃,2018年底已經全面啟動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郊野單元(村莊)規劃成果。在奉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與實施意見的基礎上,為有效推進鄉村振興9大工程,針對農民增收、農民就業、生態建設等方面擬分批出臺30個鄉村振興配套政策。目前,已經出臺25個配套政策,走在全市前列。
●建設“三園”工程,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美麗家園”方面,奉賢區已累計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21個,其中市級示范村為7個,今年將完成90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1萬多戶農戶實施村莊改造。繼吳房村之后,今年又有5個村入圍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 “綠色田園”方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三區”劃定工作基本完成;持續加大“二品一標”認證力度;落實萬畝水稻綠色生產基地,啟動莊行鎮整建制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鎮與兩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創建。“幸福樂園”方面,大力實施農民財產性收入倍增計劃,推進鎮級產權制度改革,落實精準幫扶,實現農民多渠道增收,2018年奉賢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常住居民。
●打造“三園一總部”,激活鄉村振興經濟動能。奉賢把“三園(院)一總部”作為強化經濟功能的有效載體,挖掘鄉村自身稟賦資源優勢,通過引入工商資本和人才逆向流動,實現產業要素在鄉村適度規模化聚集,實現大地公園、農藝公園共生發展,田園綜合體、城市綜合體、產業綜合體聯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全區上半年引進近百家總部經濟,上半年稅收達1.1億元,其中農藝公園區域內共引進企業55家,稅收達7600萬元,多個總部有望年內建設完成。今年6月奉賢區召開鄉村振興招商推介會,吸引近百家企業參與,現場完成7家社會資本簽約落戶,并正式啟動長三角鄉村振興(上海)股權投資基金。
【案例】
吳房村:產業融合共求發展“三金”保障農民增收
吳房村,位于“奉賢黃桃之鄉”青村鎮,是本市首批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今年7月,市委書記李強調研奉賢區鄉村振興工作時,對吳房村的綠田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一片生機勃勃的江南村景給予了高度肯定。
已完成建設并投入運營的吳房村一期項目,總投資1.4億元,占地358畝。在建設過程中,吳房村積極引入上海國盛集團等社會工商資本的參與,并以上海市農科院等技術支撐,打造從種植、銷售,到深加工、衍生品制造等農村產業融合的“黃桃+”全產業鏈。當地建立的“政策超市”,靈活提供宅基地置換、異地集中建房等5種途徑,有效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目前,吳房村已完成核心區61戶宅基地20年租賃流轉。
立足農民生活富裕,吳房村探索“租金+股金+薪金”的村民收益模式。其中,“租金”包括村民承包地流轉租金和宅基房租金;“股金”包括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入股分紅及村民自愿個體入股分紅;“薪金”則通過對現有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使之轉移就業變為按月領取工資的農業旅游服務人員和農業產業工人。項目運營成熟后,預計實現區域內村民戶均年增收10萬元。村里試點推進的“守護家園”計劃,先期提供物業管理、頤養公寓服務管理等公益性就業崗位。未來,還將優先招錄本村村民,吸納富余勞動力,推動家門口就業,實現從業人員占比80%以上。
目前,吳房村一期358畝核心區已完成建設并投入運營。二期項目涵蓋吳房村東部片區、X點村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已由中國美院完成規劃設計,并開始實施建設。圍繞“黃桃”特色產業,吳房村正推動“黃桃+IP”產業發展,打造8500畝“東方桃源”。
“百村”品牌:變“輸血”為“造血” 走共育共享新路
在奉賢,有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百村”系列。
這一品牌始于2013年。當時,奉賢區組織100個經濟相對薄弱村每村出資10萬元(各占1%的股份),共同參股成立上海百村實業有限公司,建立全區經濟薄弱村共有共育共享的聯合發展平臺,并委托區屬優質國企具體運營管理,采取托底保障和市場運營相結合的方式確保項目收益。令人欣喜的是,在精心遴選、推進實施三期“造血”項目之后,“產權清晰、收益保障、資產增值”的目標已經初步實現。到2018年,百村實業的物業面積達到14.1萬平方米,村均增加經營性資產1000萬元以上,每個薄弱村累計分紅達320萬元,一舉擺脫了經濟薄弱狀況,成為上海地區農村精準扶貧與經濟創新發展的典范。
2018年,奉賢區又先后組建了上海百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百村富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目前,百村富民公司已購置3.8億元的產業樓宇,年回報率不低于6%,收益用于精準幫困農民。由此,百村公司成為百村系列,進一步深化區級統籌,拓展產業和物業的“造血空間”。
如今,奉賢區重點以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為契機,以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聯動發展為抓手,以百村實業、百村科技、百村富民等為區級平臺,以“百村+X”合作模式為載體,打響奉賢鄉村振興“百村”品牌,更好實現集體經濟“共有、共育、共享”的統籌運營,讓村民有更好的獲得感。
“生態村組·和美宅基”:激活農村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作為上海南部中心城市的奉賢,是上海市郊區首家全國文明城區,也是民政部首批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2017年起開展的“生態村組·和美宅基”創建工作,目前已創成“生態村組·和美宅基”1700多個,約占全區村組總數的75%,2019年將全面完成。
這一創建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秘訣何在?
其一是,聚焦生態,解決鄉村治理缺乏有效抓手的問題。“生態村組·和美宅基”創建,以生態環境為切入口,建立起了清五違、清群租、清垃圾、河道美、綠化美、民風美的“三清三美”創建標準。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全區農村地區共拆除違法建筑近227萬平方米,清除違法違規企業1332家,整治河道近2901條(段),新增綠化面積169萬平方米,拆除旱廁4482處、田間窩棚1242處,清運垃圾15萬余噸。不少村民拍手稱贊,“水清岸綠、景致如畫的田園風光又回來了”。
其二是,劃小單元,解決鄉村治理低效粗放的問題。“生態村組·和美宅基”創建以范圍較小、地緣相近、村民相熟的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小到一段溝渠、一條小徑、一戶人家,都在視野范圍之內,實現了鄉村的精細化治理。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原先淡薄的集體意識得到了重新激活,也從根本上減少了“整治-反復-再整治-再反彈”的現象發生。
其三是,制定公約,解決鄉村治理規范約束不夠的問題。通過宅基公約建立規范化的自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村民自治、民主和參與意識。在創建中,各村組成立自治管理小組,將創建中的難點問題轉化為議題,并形成宅基公約。村民說,“誰家沒有遵守公約,左鄰右舍心里都有一本賬,這戶人家也難為情的”。宅基公約的普遍實施,促進了村風民風的向上向好向美。
其四是,多方協同,解決鄉村治理單一封閉的問題。隨著鄉村社會從封閉不斷走向開放,單一的治理手段無疑難以應對差異化、多元化的社會現實。“生態村組·和美宅基”創建,為鄉村治理構建了部門、街鎮支撐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鄉村共治格局。
【展望】
“三大片區”統籌布局,揮毫書寫“全景式”鄉村特色
目前,奉賢近三分之二的區域被劃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奉賢鄉村振興也將迎來新的重大機遇。跳出“三農”研究“三農”,奉賢區下階段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繼續闖出一條符合奉賢實際、具有奉賢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切實抓好政策落地,推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按照市級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的若干意見與農村農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完善出臺奉賢區相關集中居住的政策性文件,探索出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與實施路徑,解決好落實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確保政策早見效、農民早受益。還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意愿,不斷完善宅基地改革的政策超市,讓老百姓可以選擇滿意的集中居住方式。
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增強鄉村振興創新活力。設立開放性、競爭性政策,發揮10億元鄉村振興專項基金杠桿作用,通過以獎代補加快項目建設;進一步簡政放權,繼續探索鄉村振興項目打包立項、聯合會審。建立引導性、激勵性政策,鼓勵和支持區屬國企、社會資本、市場主體等參與鄉村振興,建立產業資源、資本、信息對接平臺,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立足產業興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深化國集聯動和“三塊地”改革,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和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在“五違四必”整治和土地減量化之后,實現集體建設用地指標騰挪,與百村系列公司相結合,在新城或開發區投資物業,讓村集體獲得穩定的租金收益和經營性收益。以“三園一總部”為經濟動能迸發點,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依托農業特色資源,集農業生產、旅游觀光、農產品種植、精品民宿開發、招商運營為一體,打造產業興旺的綠色田園綜合體。
農業規劃咨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田園綜合體規劃、農村一二三融合發展示范園/先導區規劃、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規劃、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規劃、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規劃、農民豐收節策劃、農業嘉年華規劃、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等。
聯系方式:010-62335590、13021107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