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公園是以經營公園的思路,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以綠色村莊為基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將農作物種植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生態休閑和鄉土文化旅游模式。
國家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態,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園,又區別于一般的農家樂、鄉村游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屬于農業旅游的高端形態,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閑、度假、游憩、學習的規模化鄉村旅游綜合體。
國家農業公園緣起
農業部于2008年制定了農業公園的相關標準,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亞太環境保護協會等5家單位根據該標準聯合制定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
為建設美麗、低碳、環保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據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服務業、旅游業深化發展的有關要求,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擬計劃用5—8年的時間打造出100個“中國農業公園”。
國家農業公園四大特征
主題化:成功的國家農業公園一定會有鮮明獨特的主題。一個好的主題可以吸引游客,提升園區的魅力和形象,提高園區的盈利能力,如日本的江永崎農業公園——南瓜森林。

景觀化:國家農業公園的景觀化,主要是利用多彩多姿的農作物,通過創意設計與搭配,在較大的空間上形成美麗的大地景觀,使得農業的生產性與審美性相結合,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體。這種創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利用花卉打造壯麗的花田景觀,一種是在農田打造藝術圖案,如荷蘭的春季花海和法國的薰衣草花海。

公園化:國家農業公園,其實就是按照公園的空間布局和經營思路,以特定農業主題和農業文化為基礎打造的特色體驗空間。它使游客獲得一氣呵成的游覽經歷,兼有休閑娛樂和教育普及的雙重功能,如荷蘭的庫肯霍夫公園。

規模化:國家農業公園規劃建設面積較大,占地一般都在數千畝甚至數萬畝。在經營管理模式上一般采用一園制、多園區、多產品組合的模式,如中牟·國家農業公園。

國家農業公園打造六要素
與鄉村、農業文化相關的風景、風物、風俗、風情具有吸引廣大旅游休閑者的資源稟賦與基本質素;
產業結構中必須有農業產業(包括農林牧漁)作為重要方面;
有對鄉村實施綠色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與考量;
以村域范圍為主體來規劃布局和開發建設;
盡力保留原農戶、農民的人居原生態,農民生活情景應活化與融化在農業公園游覽體系當中;
有相對完善的管理機構。
國家農業公園標準
有吸引力較強的田園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區美景。
有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耕文化的場所。
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生產習俗、特色的生活習慣、特色的節令節慶、特色的民間工藝、特色的村規民約、特色的建筑人居。外界口碑評價良好。
鄉村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健全,保護傳承措施完善,保護傳承效果良好,有相應的鄉村遺產保護傳承榮譽。
耕地與農林用地保護狀況良好,農業產業(農林牧漁)及內部產業結構和諧發展。
社區生態環境、產業區生態環境、旅游服務提供區生態環境良好。
經濟組織形式先進、經濟產業結構合理、經濟管理模式健全、經濟發展總量在同級區域中居于領先地位。
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居民就業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子女入學率在同級區域中居于領先水平。
區內有較為完善的道橋游線設施、下榻接待設施、餐飲服務設施、娛樂休閑設施、購物消費設施、管理與導游設施、出行運載設施、通訊視訊設施和康療救護設施。
有鮮明、有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傳播力廣、美譽度強。
現有規劃設計符合國家農業公園各項標準要求。
中農富通案例分享
國家農業公園的本質是農業與公共休閑功能的高度融合,以城鄉統籌為理念,以一產為基礎,以三產為特色,以二產為輔助;同時關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鄉村營建、旅游休閑、品牌塑造等多種價值的實現,符合未來農業發展的理念和方向。

2014年,玉林市政府委托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規劃設計玉林“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該示范區是玉林市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所打造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新型現代特色農業樣板區。按照“兩區同建、全域5A、國際慢城”的理念,建成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康樂美食、科普教育為一體的高品位鄉村生態旅游景區。讓游客在旅游觀光過程中,感受現代田園都市的氣息。2015年,獲批“中國農業公園”稱號。

2011年,中牟縣政府委托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規劃設計鄭州新區(中牟)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中牟·國家農業公園作為鄭州新區(中牟)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北部旅游觀光農業示范區的先導區,位于中牟縣雁鳴湖鎮,占地約1萬畝,北至運糧河,東南至丁村溝,西接雁鳴大道,三面環水一面臨路,是一座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旅游度假、健康養生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閑樂園。主要規劃建設設施農業種植示范區、優質水產養殖示范區、農業文化創意區、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區、精品果蔬示范區、綜合管理服務區等6個功能分區,現已入駐企業多家。



